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用一个篇章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统一部署,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科研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面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瞄准钒钛、康养、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重要产业方向,锚定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为地方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学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学校更名大学的要求,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先导作用,明确学科建设思路,突出学科建设重点,调整二级学院设置,着力打造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科等三大学科门类。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1〕13号),我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与化工、会计两个专业获批硕士学位点,硕士导师数量增至151名。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按照学校“三步走”战略和加强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对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学位〔2020〕22号),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状况,制定了“2773”学位点建设计划,并形成切实可行了实施方案,分层分类推进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目前已有8个点达到国家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条件。2023年,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围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Ⅱ类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学入围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培育类建设学科。
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科研平台建设稳步发展精准对接攀西试验区、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平台、团队建设。目前学校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7个,其中省级以上32个。以各级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布局学校科研方向,融合优势资源,组建4个钒钛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团队和26个校级科研团队。
高水平科研项目持续增加。召开科研项目申报推进会,科研处负责人解读四川省科技计划政策,指导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省科技计划和省社科联项目的申报。开展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省科技厅等部门汇报相关工作,主动争取将项目指南纳入省级项目申报指南。组织专家对省级以上项目申报书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项目申报质量。近五年,学校承担市厅级以上纵向项目982项,其中国家级自科项目5项,国家级社科项目3项,省自科项目70项,省社科项目57项,市厅级自科项目419项、社科项目428项,与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665项;科研到账经费1.28亿元。
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五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807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726篇,中文核心以上709篇。出版教材、著作等330部;申报专利283件,取得授权专利1407件,其中发明156件,实用新型744件。
科研成果获奖取得重大突破。省科技进步奖由无到获得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由上个五年的4项增至6项,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奖由无到获得19项,其中一等奖4项。
三、科研创新团队不断壮大
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学校围绕钒钛产业“卡脖子”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组建钒钛“上、中、下”游4个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学校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让科研团队潜心围绕企业需求和钒钛“上、中、下”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核心和“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力争3年内能够有所突破。目前4个团队在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服务国家战略,聚力钒钛核心技术研发。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聚力钒钛资源核心技术研发,扎实推进实践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钒钛领域“卡脖子”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攀枝花钢城集团、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重装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龙蟒矿冶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调研,全面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瓶颈,形成企业技术需求清单,组织科研团队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与钢城集团签订了近700万元的科研项目,组建了10个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联合国内外高校企业与领军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科技攻关。开展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节能环保,提高钒钛综合利用率。联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先后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四川省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重大研发项目,研发成果在龙佰集团等上市公司进行了转化并建成中试线。开展电子束铁基镀钛膜技术攻关,提升钢材耐腐蚀性。联合上海大学开展电子束熔炼及镀膜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与成都泰丰广华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500万元“电子束铁基镀钛膜”横向科研课题。开展钛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性关键技术攻关,增强材料耐高温性。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玉勇教授团队承担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纳米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耐高温(650-700℃)特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经费100万元,研制出综合性能满足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要求的原位自生(TiC+TiB)混杂增强高温钛基复合材料典型耐热构件。开展新型电子束熔炼工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钛及钛合金纯度。联合宝武集团云钛有限公司进行电子束应用研发,“新型电子束冷床炉研制及其在钛及钛合金制备中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功EB炉装备国产化制造及难熔金属熔铸工艺开发”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钛基复合材料、钒钛基球形粉末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制备高性能钒钛基新材料。联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领军型专家队伍,在攀枝花学院建立“钛及其复合材料深加工与表面处理创新团队”,开展钛基复合材料、钒钛基球形粉末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获得攀枝花市政府2000万元经费支持。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完善,加快科技创新,砥砺奋进书写学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美好新篇章,为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编辑/郑洪艳;审核/钟玉泉 方青松)